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

89.氫水報導-前CDC副局長 鑽研氫水抗氧化 施文儀創造長照生機-



氫水報導-前CDC副局長 鑽研氫水抗氧化 施文儀創造長照生機-2031期《時報周刊》
近年來退休後的前疾管局施局長,親身致力於氫水、氫醫學的研究,從自身的經驗當中檢測驗證氫水中的科學意涵,也進一步以公衛、長照高度來看待氫水、氫醫學的發展,對國人健康有長期的幫助,另一面也透過研究實驗量測、設計多種臨床檢測方法....確認氫水品質指標,透過正確科學的儀器交互檢測,才能確立氫水的優良品質,而此一理念與THRC台灣氫水研究中心之核心理念相同,且非常認同,利用正確正面開放的態度,來但待對人類有益的事物,而不是以似是而非的概念,江湖行銷的手法,反而破壞了一個良好的事物,實為可惜。

科學正確、正面開放、務實謹慎的態度,是值得我們效法的!
推薦給大家認識 "台灣優秀的氫水研究學者~施文儀醫師"

近年「氫」成為熱門的抗氧化劑,氫水產品也紛紛問世,前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搭上這股熱潮,他笑說,以科學精神研究,甚至抱持著踢館的態度,自費購買儀器做檢測,讓他對氫水愈來愈有心得,年後也將在長照中心試驗,希望更了解氫水對促進健康的幫助。
「嚴格說起來,我研究水超過30年。」施文儀表示,以前做工業衛生職業病,實驗室對水的品質要求很高,連帶對於自己喝的水也比較懂,因此家中很早就開始喝電解水。
施文儀說,水電解後分為酸性水與鹼性水,酸性水具殺菌能力,適合做開刀房的消毒處理;至於鹼性水就是拿來喝的,當時商業話術都說:人的體質很酸,所以要多喝鹼性水來中和,然而施文儀對這句話一直有疑問。
「喝鹼性水確實對身體好一點,但人的體液除了胃酸,其實都呈弱鹼性,並不是因為喝鹼性水才把體質變鹼性。」10幾年後,更多的文獻證明,鹼性水因為有還原的能力,可把體內過度氧化產生的自由基中和掉,這才是鹼性水促進健康的原因。
水是人體必需品,人們對於好水的追求也沒有中斷過,國外有些盛傳喝了有益健康的聖水,後來發現裡面含有氫,也使得氫水成為熱門的抗氧化劑,並且開始有人造氫水問世。
施文儀指出,過去關於氫水的研究文獻多來自日本,他從疾管局退休後也開始試裝一台氫水機取代電解水,「那時還沒有買儀器來檢測,但是我喝了沒有特別感覺,不像文獻中所講的,對這件事抱持著疑惑。」
買儀器回家實驗 連設計者都沒想過
巧合的是,陸續有不同朋友投入氫水的領域,施文儀試喝後還是不太相信,直到有一次他使用業者的儀器,一測發現氫的濃度達1500ppb以上,比以前的經驗都高,聊了3小時後再測,氫的濃度依然維持住,「氫是很容易跑掉的,我想若不是儀器有問題,就是這個水很特別。」抱持著要踢館的心態,他決定買一套儀器,帶一台氫水機回家,每天做實驗。
施文儀設想許多情境來做檢測,甚至連設計者都沒想過:檢測飲用後尿液氧化還原能力為何?每半小時喝500CC,大量喝有什麼變化?氫水拿出去曬太陽後,甚至整杯氫水放入微波爐加熱,濃度是否還能維持?
透過許多實驗,施文儀發現氫可以被留住的關鍵,是因為業者把氫變成奈米氣泡,讓氫剛好可以塞在水團分子裡;若只是把氫加壓打入水中,快速裝瓶,氫即使曾經存在,卻稍縱即逝。
因為對氫水的積極研究,施文儀也受邀擔任顧問,但是他強調自己不是要推銷,而是要以醫學背景增加對氫水的認識。去年10月,他在抗衰老醫學會的學術研討會,發表台灣第一個氫水使用的實況調查,分析51個人飲用2個月的感受,多數認為對於代謝症候群和發炎有改善,且幾乎沒有人會便祕。
施文儀研究氫水,還有一個很強的動機,是自己的眼疾。由於自體免疫問題,導致常長出新生血管,必須每3個月打1次針,他坦言喝氫水以及用小噴瓶裝氫水來噴灑臉部,試驗至今對眼睛的改善效果有限,新生血管還是會長,但是過去容易誘發的虹彩炎,沒有再發作過。
抗氧化促進健康 喝氫水不等於治病
施文儀強調,喝氫水不等於治病,而是透過抗氧化促進健康,農曆年後他預計和學校合作,針對長照中心的植物人進行飲水研究,讓實驗組喝氫水、對照組喝原本的水。
他表示,由於都是管灌給水的方式,可以確保每個人飲用水量是一樣的,來觀察健康監測數值是否有改變,是否因健康改善而減少緊急送醫頻率,「還有一件很重要的小事,如果氫水真能改善便祕,照顧者就不需要很痛苦去替他們挖糞便,可以減少人員流失。」
坊間氫水產品價格不菲,是否都有促進健康的效果也有待驗證;施文儀未來打算籌組氫分子醫學研究會,邀請有醫學背景的人一起來研究與推廣。但是他強調,即使不是喝氫水,每個人只要喝足白開水,對健康都是有幫助的。
「每天喝白開水要達體重的30~33%,以60公斤來說,要喝1,800至1,900CC的水。」施文儀指出,現代人水喝不夠,反而都在喝飲料,攝取過多糖和熱量,其實不僅沒有補進水,還會因利尿而讓身體缺水,久了自然影響健康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您好 歡迎至FB網頁留言討論
本處以庫存文章為主
討論請至FB能有較即時的交流與互動